《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四卷 集~烦恼迷执
现在,我要跟大家谈谈烦恼。 每个人都有他个自的烦恼,那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不管是跟别人在一起,或是独自生活,都会有烦恼生起来。佛法说,众生的烦恼有无量无边,…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三卷 苦~五蕴无我
五蕴是佛教的专有名词,旧译为五阴或五众。蕴是积聚、收藏的意思;五蕴是五种能够遮盖我们的东西,而收藏住,聚在一起的意思。它们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佛阐明五蕴的主要原因是:众生在迷惑世间的同时,也迷惑自己的身心活动,其中最严重的是在里面执著有一个我;这是依据色、受、想、行、识来执著,认为其中有我。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二卷 苦~因果无常
佛教是特别强调因缘与果报的宗教,佛法是讲因果的道理和现象。什么是因果?按照佛法说,我们所知道的现象本身就是果,这个果已经出现在你的眼前、身边,你所知道的这些果的现象,一定有其原因,造成它这样的出现,这些原因就是佛法所讲的因,任何东西出现让我们知道,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根据佛法说,这一切的前因后果是无量、无边、无数的因果推动所造成的。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根据佛法说,所谓轮回,是指三界六道的轮回,不管在哪一道、哪一界都是苦的果报。轮回是什么?我们今生做人,人从何来?死后去哪里?这是所有的宗教家都要解答的问题。对于一般人只是追求生活的舒适与享受,可能不去注重这件事,可是,当人活到某个年龄,会想到人生究竟是什么一回事?然后,就会对此问题做出明智的抉择,从而走向宗教的道路。
34四禅八定与灭尽定——佛学基础知识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一、各种禅定的差别: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 持了戒后要…
灭苦之道——尊者阿姜摩诃布瓦谈禅修经历

许多行者不能得到满意的成果, 主要原因是, 在禅定基本原则的坚持方面, 决心 不够。 我总是教弟子在修行中保持准确性 , 在禅定中要有特定目标。那样一定 会有成果。找到一个合适的专注对象, 让心做好准备工作, 是很重要的。我通常 建议用一个预备性的禅定词汇, 通过在内心连续重复, 如一具铁锚, 很快使行者 的心静止下来, 进入定境。如果行者只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心的知觉, 而没有一个 禅定用词那样把念钉住, 结果肯定是靠不住的。心的知觉太精细, 不能为念住提 供坚实的基础, 用不了多久, 心就响应杂染的召唤,去漫游、遐想、走神。修行变 得不规则。有时候看上去进展顺利、几乎毫不费力, 后来却突然意想不到地艰难 起来。修行步子一不稳, 所有表面进展就不见了。修行的自信动摇了, 心开始挣扎
27中随烦恼、大随烦恼——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㈡、中随烦恼:与一切不善心俱起。我们心中有不善的大、小随烦恼生起时,因为心中无惭愧,令其它的烦恼继续活动。 ①、无惭:自己没自尊,…
14十二因缘给我们的启示——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九、十二因缘给我们的启示: ㈠、十二因缘流转的顺、逆观:从“老死”追寻到“无明”,称为逆观;从“无明”追寻到“老死”,称为顺观。此…
13十二因缘的还灭门——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六、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我们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以如何灭除它的角度来看,叫做还灭门。要怎样才能把老死灭掉?佛陀观察只要不“生”,就没…
12十二因缘的流转门——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五、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觉悟时,他于菩提树下观这十二因缘,发现众生有生、老、病、死苦,故想要度化众生,使他们解脱…
11缘起、缘生——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二、缘起: 一切诸法都依托众缘和合而生,缘尽则散灭,所谓“此有故 彼有,此无故彼无。”众缘和合时我们就以为它生,因缘散了我 们就以…
10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二】、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初学佛者要学习佛法,首先就 得认识三宝、四圣谛及十二因缘。根据经典的记载,佛陀在菩提 …
09对业与轮回的误解——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九、对业与轮回的误解: 佛教徒相信业、相信轮回,但对他们有误解。 ⑴、有些人认为佛教的业与轮回,是释迦牟尼佛从印度教的 修行者那学…
08轮回的证据——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八.轮回的证据 ⑴、再生转世的记载: 有些人能记得他的过去世,今生是从哪 里转世而来,被人家报导出来;中国有这样的事,印度以前就有…
07轮回之迷——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七、轮回之迷 我们对轮回产生迷惑的原因: 1、我们生不知来自何处?死不知往那里去?我们没有宿命 通,不知道过去世怎样来?我们没有天…
06业的自性——佛学基础知识
六、业的自性 佛法中所讲的“缘起性空”是最讲究的法。这句话之意是: 一切法都是众因缘在生灭,它的本性不可得,起行本空,没有自 性,不是永恒存在,是无常的,这是万…
05业的止息——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五、业的止息 修行解脱者,进入无馀涅槃后,他今生的果报身都舍掉,不 再执取,以后再也不会在三界六道中受生,既是不受后有。 业的 止…
04业的造作者——佛学基础知识
四、业的造作者 业的造作者并不是单一的个体,并不是一个“我”在造业, 它的主谋是五蕴当中的“行蕴”。这个“行蕴”就是造作的种种 心。 五蕴的“行蕴”当中包含着我…
03业的活动——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三、业的活动 我们造业后,来世要受果报,它们的活动过程是怎样的? 其 实,业的活动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相续,我们日复日年复年的生 活…
02业的分类——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二、业的分类: 业可分为很多种类: 1、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①身业: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②口业:用心…
01业的定义——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广超法师主讲 果逸居士笔录 【一】、业力与轮回 一、业的定义 业,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