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一切菩萨的修行——菩提道、外道所成就的法,都是本来在觉中——菩提智慧。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无明”是指迷惑境界所知的一切万法,“真如”是指觉悟境界所知的不动法界。无明、真如是没有差别的境界,即是说,清净的真如与迷乱的无明,同是一真法界,不是悟者把无明不净的法转到真如清净,也不是迷者把真如清净的法转到无明不净,是迷者悟者本来无异,同一圆满觉性,因此菩萨成佛时见到心、佛、众生无差别,只是众生迷惑以为无明绝非清净真如。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持戒、修定、修慧与淫欲、嗔怒、愚痴,同样的都是梵行。所谓梵行,就是修一些清净的心、清净的行为,以达到解脱的修法。修梵行就是要先修戒,一切的梵行都以戒为根本,所以一般上讲修梵行就是持净戒。但是修梵行的目的不是修戒,而是要觉悟解脱。梵行是印度人的专用名词,“梵”就是指梵天,修梵行就是修与梵天合一的道。因为古代印度人认为修行是人生一定要办的事,其目的就是要回到梵天,所以称为梵行。后来佛家把持出家戒的修行叫做梵行。凡夫认为淫、怒、痴的行为不是梵行,在佛的觉悟里,淫、怒、痴同梵行一样清净。此段经文是讲佛的觉悟,不可以凡夫之见说是邪见,因为圆满遍十方的觉悟,必定知道凡夫境界里有淫、怒、痴,觉悟若清净,必定当下知道凡夫境界里的淫、怒、痴等本清净无自性,也是遍法界、不属任何人、业力心力所显现——圆觉妙心所显现。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众生、国土都是同一个性质,就是圆觉流露的法,一切法都是圆觉所显现的。小乘凡夫与学人的生灭见以为法性是苦、空、无常、无我,以佛的智慧来看,都是清净、圆觉,而且遍满的。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在佛的觉悟里,地狱、天宫都是净土,都是一样清净的,但是凡夫看地狱是不净的,地狱与净土是有差别的。在《维摩诘所说经》中,佛的一位阿罗汉弟子——舍利弗尊者问佛:“佛啊,您成佛了,为什么您的国土还是这样肮脏?”佛用脚登地一下,以神通显现佛的清净国土,让舍利弗尊者在同样的地方,看到佛的清净国土。此即是尊者的六根所见与佛的不一样。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以佛法说,在众生中,有一类众生能够成佛,有一类众生不能成佛,于是唯识宗说众生有种性,能够成佛的就有成佛的种性,不能成佛的就没有成佛的种性,这就叫做有性、无性。但是佛必定证悟到佛与众生本来都成佛道。有一句佛法:“众生看一切佛都是众生,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当你觉悟了,没有所谓不是觉悟的法,又有谁是某佛某众生呢?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凡夫认为的一切烦恼,在佛的智慧看来,每一个烦恼当下就是解脱。而事实确实是如此,当你生起嗔心的时候,嗔心不过是当下一段无人我的因缘,过了就没了,但是你说:是我在嗔。比方说,我讲经结束,动了个回去的念头,就走出去。你不认为这是烦恼,你认为心很自在;但是当你动一念嗔心,你认为这是不自在。你在这“回去”和“嗔心”两种心念里面分别和执著,你认为“回去”的心是很自在,你不要“嗔心”的心念,你执著了。其实,心念生起的因缘本无自他,没有做的人——作者,也没有受的人——受者,烦恼只是无我的因缘作用而已,所以一切烦恼本来就是无人我的解脱,但是我们认为里面有我、我在烦恼、我在受苦、我还没解脱等等。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世间一切法,总称为法界。佛觉悟法界圆觉的时候,所看到的一切皆是法界所显,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当修行者觉悟到任何一个法无不遍满,无有不觉的时候,此时他证悟到法界海慧——佛智。根据圆觉的道理说,法法都觉遍十方,都知道任何一个法,但是我们却执取眼前小小的境界。当菩萨觉悟到法界是本来圆觉的时候,此觉悟是法界本具无不遍满的圆觉,如大海般无量无边的智慧——法界海慧,有如此智慧的菩萨想要知道任何一个法,都能够知道。“照了诸相,犹如虚空”,如此的法界海慧照见一切相,犹如虚空一样,心一无所得。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这个本具圆觉也称为佛的觉性,那么,你随顺以上所说的各种觉性,就叫做随顺佛的觉性。
为什么“戒、定、慧,贪、嗔、痴”都是梵行?为什么“地狱、天宫”都是净土?很多人认为这不是佛法!实际上,这才是佛的法,反过来是凡夫的法。在佛的境界中,一切善、恶法都在解脱中。如果佛所见有一法不清净,佛的心就不清净,所以在佛的境界中所看到的,一切都圆觉清净。如果佛看到有一法不在觉中,佛就无法度尽一切众生——圆满佛果。所有的佛在修道的时候,都发“要度尽一切众生成佛”的愿,当佛成道的时候,佛看到一切众生就是佛,如果看到一个众生不是佛的话,佛就无法度尽众生。刚才说:凡夫看佛是凡夫,佛看凡夫是佛。因此,在佛的觉悟中没有凡夫法。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很多修行人认为要修行解脱,就得先降伏自心不妄动,即是息灭妄心。对于圆觉法门有信心的菩萨以及末世众生而言,本经说: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在任何时候不起种种妄念,即是只要不造作地自然不起妄想就对了。“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一旦有妄心,不去努力把心降伏,不必让心不动,也不必息灭妄心。
那么,“妄念”与“妄心”有何不同呢?我们起心动念,有正念、不正念之别,就是前面所讲的“得念、失念”。失去正念就是妄念。“不起妄念”是指没有失去正念。然而正念、妄念都叫做妄心。为什么正念也是妄心?因为这些是六根、六尘、六识所生的心,是分别生灭、有无的心,所以全都是妄心。依本经说,只有圆觉的心非妄,不妄故假名为“真心”;其他依根、尘、识而生的心执迷境界,不在觉中。因此,好、坏的念头都是由根、尘、识所生的妄心。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六根现前的境界是妄想境,迷惑的人以妄想心爱去分别妄想境的真假。菩萨应知道所在境界是妄想境,不再去分别了,不但了知妄想境,也不再去分辨是真或是假的。一般的修法都非常强调远离妄境和息灭妄心,但是此处对妄心妄境都不处理,因为妄心及妄境本不离圆觉妙心;只要见到圆觉妙心不曾失去,不再以造作的妄心去处理。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彼诸众生听到如是法门,信解接受,依教奉持,不生惊怖,不畏惧困难,像这样如法修持,“是则名为随顺觉性”,这样的众生就有机会朝向觉悟了。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培植了很多功德,作为上求佛果的资粮,佛说这种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能够完成佛的智慧。开悟的禅师就是这一类的人,禅师们总是说:“不识自心,学法无益;多知多学,塞自悟门。”
那些通达各宗各派教理的法师,以为自己才懂得修行,看轻不通教理的修行人,认为不通教理是“于无了知,不辨真实”的外道。其实,佛法不在道理上的信仰与理解,是在于修行道路上对佛法的体验,虽然体验有千差万别,都能从中对佛法生起信心与个人当时的理解,这理解或许在将来觉悟到是错的,可是当时是对的。因为佛法有如医生下药,没有一帖永远对的药。所以我经常劝佛学院的学生,基本佛法应当多闻,千万不可以为通达各宗各派教理为多闻,然后从中找绝对的佛法真理,那样学佛法,越学越是非。只是当今之世,佛教是处在议论与斗争时代,学佛者都以为自己所学的是正道与真理。爱评论他人是非者多,容纳不了外道的修行,更容纳不了教内修行人因证悟高低而有不同见解。殊不知本经说“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佛也认同外道的修行,只是外道的觉悟不圆满,只是目前因缘使到他们只能如此修行而已。难道佛教徒的你就一定修得比外道更正确、更圆满吗?其实在回教、天主教、基督教的修行者当中,修行比佛教徒好的人士也不少呢!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 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 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 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 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 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 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 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 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 皆名随顺智。
清净慧菩萨你应当知道:“圆满的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圆满的觉性,本来无法可得,也无一法可证悟,没有能证悟的菩萨与未证悟的众生。“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迷惑者在觉悟与未觉悟之间,才说有渐次的差别。“众生为解碍”,众生有由垢转净的见解,就障碍圆觉,只能证阿罗汉果。 “菩萨未离觉”,菩萨的心还想要觉悟涅槃。“入地永寂灭”,修到初地菩萨或以上的果位,知道一切法永寂灭,没有生灭可得。“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佛不住生死、涅槃的一切相,那称为“大觉悉圆觉”,即是一切都圆觉。“名为遍随顺”,“遍”是遍满,名为遍满随顺,是圆满的。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如果末世诸众生,不生起虚妄的心、分别的心,佛说如是人,现世即是菩萨了。“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已经供养恒河沙数诸佛,功德已经圆满,虽然觉悟有很多方便法门,都叫做随顺方便智。
本章是讲有四种觉悟的人:一、断烦恼的觉悟;二、菩萨知道有圆觉,但是还没有达到圆觉;三、已经住在圆觉中的菩萨;四、佛的圆觉遍满。
朗读进度:0%
说明:如果朗读没有声音,可能是文章太长,而手机等设备内存太小的缘故,您可适当缩小朗读范围,比如将开始与结束位置的朗读范围调整为不超过10%,再点朗读可能就会有声音了!
语音朗读的键盘快捷方式:alt+s朗读,alt+p暂停,alt+r继续,alt+x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