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我小我无我-3

一切诸法因缘生因缘灭,我们要看清这个真相。那么当你认清这一点,你就会同时看到无我。你不必去无我,他本来就是无我。就算你现在你认为我在迷惑中还是无我,同意的举手,要有这个信心啊,那不举手的人是有还是没有嘞?

如何认识自己修到如何-2

我今晚是说“如何认识你自己修行修到如何”,但是我谈的都是根据你过去世带来的善根来说的。那么善根有了,你要去继续修嘛对不对,继续前进哦,你没有去做你就没有了嘛。

如何认识自己修到如何-1

那么我们这一生来这个世间修行,到底自己修到什么情况了,自己怎么去判断,怎么去分辨?那么在我们佛法里面说,佛门虽广大,只渡有缘人,听过吗?很多人听过,那么所谓的你修行到什么程度,就是你跟佛教结了多深的因缘,结了多久的因缘,从这方面就可以看出来了。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三卷 苦~五蕴无我

五蕴是佛教的专有名词,旧译为五阴或五众。蕴是积聚、收藏的意思;五蕴是五种能够遮盖我们的东西,而收藏住,聚在一起的意思。它们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佛阐明五蕴的主要原因是:众生在迷惑世间的同时,也迷惑自己的身心活动,其中最严重的是在里面执著有一个我;这是依据色、受、想、行、识来执著,认为其中有我。

坐禅应有的认识-3

(接上文……)这些灵界众生里面,有好的、有坏的。好的也可以跟你感应,坏的也可以跟你感应。坏的跟你感应,它利用你去做它要做的事情,或者它要…

坐禅应有的认识-2

接上文……) 同时无论如何,当你调心调到你觉得心情很愉快的时候,你要知道下一步——你要知道你的心能够很稳定地集中在一个地方,没有移开,静…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二卷 苦~因果无常

佛教是特别强调因缘与果报的宗教,佛法是讲因果的道理和现象。什么是因果?按照佛法说,我们所知道的现象本身就是果,这个果已经出现在你的眼前、身边,你所知道的这些果的现象,一定有其原因,造成它这样的出现,这些原因就是佛法所讲的因,任何东西出现让我们知道,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根据佛法说,这一切的前因后果是无量、无边、无数的因果推动所造成的。

39六波罗蜜——佛学基础知识

六波罗蜜 一、菩萨之意: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之意,“有情”简单地说既是众生;“菩提…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根据佛法说,所谓轮回,是指三界六道的轮回,不管在哪一道、哪一界都是苦的果报。轮回是什么?我们今生做人,人从何来?死后去哪里?这是所有的宗教家都要解答的问题。对于一般人只是追求生活的舒适与享受,可能不去注重这件事,可是,当人活到某个年龄,会想到人生究竟是什么一回事?然后,就会对此问题做出明智的抉择,从而走向宗教的道路。

灭苦之道——尊者阿姜摩诃布瓦谈禅修经历(开示汇编之一)

灭苦之道——尊者阿姜摩诃布瓦谈禅修经历(开示汇编) 英译者 迪克.西拉勒塔诺比丘 anicata中译笔记,供参考 The Direct Route to the…

大悲咒-梵音教念及罗马拼音

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咒 光彻五轮整理 (附言:推荐持诵大悲咒的师兄,可以同时参加我们的每日六字大明咒、88佛忏、心经日课打卡,功德非常殊胜哦!另外推荐…

灭苦之道——尊者阿姜摩诃布瓦谈禅修经历

灭苦之道——尊者阿姜摩诃布瓦

许多行者不能得到满意的成果, 主要原因是, 在禅定基本原则的坚持方面, 决心 不够。 我总是教弟子在修行中保持准确性 , 在禅定中要有特定目标。那样一定 会有成果。找到一个合适的专注对象, 让心做好准备工作, 是很重要的。我通常 建议用一个预备性的禅定词汇, 通过在内心连续重复, 如一具铁锚, 很快使行者 的心静止下来, 进入定境。如果行者只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心的知觉, 而没有一个 禅定用词那样把念钉住, 结果肯定是靠不住的。心的知觉太精细, 不能为念住提 供坚实的基础, 用不了多久, 心就响应杂染的召唤,去漫游、遐想、走神。修行变 得不规则。有时候看上去进展顺利、几乎毫不费力, 后来却突然意想不到地艰难 起来。修行步子一不稳, 所有表面进展就不见了。修行的自信动摇了, 心开始挣扎

29戒律——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三、戒律: 戒是有所不应为;律是有所应当为。 我们每天应该诵经修持,时时提起正念,有机会要去受持种种的戒,因为佛、法、僧中的法宝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8):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但是菩萨,诸佛也是依此般若而得成佛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从最初发心,中间修菩萨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菩萨”,梵语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译为觉悟,萨埵译为有情。有情就是有知觉、有思…

关于证果的相关经典

关于证果 证果到底要断什么烦恼?在小乘经里只说到十结,即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佛教发展到部派分裂后对证果众说纷纷,结果有部论师创立 88 使和 98 使的复杂理论…

第六讲:证悟与悟后修

八、证悟与悟后修 今天继续讲关于修观的问题。修观就是修慧。 增上慢 当一个人完成初果的时候,他应该自证自知完成初果。但是,修行人往往有一个毛病,就是还没修到那里…

第五讲 :修止常见问题以及如何修道?

六、修止观常见的问题  由于大家修禅定时,还是犯上许多错误,今天继续讲一些关于我们静坐时发生的问题。 不可引气入定 先说关于头上有气 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很多人都…

第四讲 :见道并不难-破我见

五、见道并不难——不断贪嗔只破我见  何谓见道 修观为了生智慧,得心解脱。但是很多观法并非修慧,比如慈悲观并不是修慧,而是一种修定的观想。在修观法门里,观想是修…

26小随烦恼——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㈠、小随烦恼:行相互违,各别生起。 ①、忿:对现前逆境,不能忍受,起嗔心。 ②、恨:对过去逆境起嗔心,念念不忘,不舍而起嗔心。比如…

25根本烦恼——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五】、烦恼 在四圣谛(苦、集、灭、道)的苦圣谛中,苦的生起因是我们过去所做的业及现前的烦恼。过去所做的业已造,现世要受报;而现前…

24道圣谛——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四、道圣谛〗 道是出世间的因,解脱苦的方法,通往涅槃之路称为道。广义的说有三十七道品,狭义的说有八正道。 ㈠、修道的层次可分为五…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原文加白话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现下发现的版本,文字最简古最权威最系统化的是帛书甲本。通行本和楚简对看,可见同出一源;楚简和帛书甲乙本对看,可见楚简对帛书本的摘抄改动痕迹。从入土时间看,楚简年代早于帛书年代;从内容上看,帛书年代早于楚简年代。帛书收藏者同时藏有甲本和乙本。从内容上看,乙本是甲本的诠释和改动本,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是原本。
从收藏者如此的收藏,我们能看到当时有不同版本在流传,也能看到收藏者这样收藏,是为了“正本清源”,还帛书甲本为道德经正本的本来面目。厘定《道德经》的原则:(1)以帛书甲本为底本。有矛盾处,以帛书甲本为准。不改动原本。(2)甲本缺失的,以帛书乙本补足;乙本又缺失的,以通行本补足。

人纪系列针灸大成(下篇)

接上篇《针灸大成》倪海厦(上篇) 人纪系列针灸篇 校勘序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继承和发扬中…

人纪系列针灸大成(上篇)

人纪系列针灸篇 校勘序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继承和发扬中医,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可是由…

[清]黄元吉·道门语要

念不出总持门,心要在腔子里。自古三教圣人,诀惟此而已矣。修道清静无为,随地随时皆是。不用习静观空,自然止其所止。从来道本天然,无有动静终始。人欲无事于心,必先无心于事。善恶都莫思量,有甚人欲天理?如镜之光无镜,来则应之而已。本来妙觉圆明,何事修己克己?犹目本自光明,难夹些微芥子。天地原自至宽,何恶亦何所喜?虽云有作有为,成始成终靡底。勉强亦归自然,妙入无为之理。道门语要刊成,聊序其事如此。

《唱道真言》-[清]青华老人传

吾见世之学道者,往往谬于传习,说铅说汞,哄动一切含灵,痴心妄想,希图长生;究其所传,不过指点一二工法,自以为骊珠在握,要人财宝,受人礼拜,做出师家模样。吾每见之,未免叫一声罪过!夫修行之士,未有不了明心地,而可以跳出阴阳五行之外,与太虚而独存者。所以真仙度人,每每教人从心地上做功夫,炼得方寸之间如一粒水晶珠子,如一座琉璃宝瓶,无穷妙义便从自己心源上悟出,念念圆通,心心朗彻,则自古以来仙家不传之秘,至此无不了然矣!

快乐之道!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得更好更愉快,但是,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呢?那我先拿一两个例子来说,比方说,有些人他向往一个美好的家庭,有个好丈夫、好妻子、好儿女,或许有些,他真的他觉得他拥有这些,但是他真的很快乐吗?可能我们表面上看他好像是生活得很快乐,但实际上,在他内心里面倒不是如此,等下我会谈到为什么会这样子。
再来,比方说有些人,他也满足在某些事情的追求,那么从中呢,他觉得他也快乐。但是也一样,他不见得就是很快乐的。比方说,假设一个人他很喜欢玩古董,那么他就收藏收集古董,那每天呢,拿那些古董来看啊、摸啊,看看又收回去,他也满足在他的这个收藏里面

我为什么活着?

我为什么活着?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我自己先讲起。当我在读书的时候,经常跟一些年纪比我大的那些中年人,一起吃喝玩乐,因为跟这些中年人吃喝玩乐,我是小孩子不用付钱,他们付钱我就跟着去。那么其中有一位大概是在我读中三还是中四的时候,他有这个哮喘病,然后就在我中三中四那年就去世了。从他一去世了,我的问题就开始来了,他这个人这样的一生就走了,大概是30多岁,他这么一生的过程,我在想这样有意思吗?他一直都在病中,没办法做粗重的工作,所以他只能经常做些临时工,所以也很穷。因为他我就开始思考,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那在想他这样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

51超越幻境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善知识前辈,最近坐中一旦心定就会出现深邃蓝的仿佛湖水一样的境界,忽大忽小边际不定形状时常变化。有时想定住它,但稍一用意就…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