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
“翳”是眼角膜的斑点障蔽视觉。“幻翳”是眼睛的毛病产生的错觉,由错觉妄见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如果毛病解决了,不可说眼病已经灭除,什么时候再生起种种眼病。
“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一些佛教学者把缘起解释成相待:即根、尘、识都是相关相待的缘起。在本经中说,翳、花二法不是相待的,是幻翳见空花存在。翳本身已是幻,空中实在无花,见空中花是幻上加幻,二者皆是幻,并无幻翳与空花二法相待。所以说,二法相待是迷者的智慧所见,二法非相待是悟者的智慧所见。更进一步说有“妙觉圆照离于花、翳”,意思是妙觉心一向圆照万法,不曾被幻化的花、翳影响而迷失。
“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本来不是实在的空花,你却看到它灭了,空花本身已不是实在的,当然灭也不是实在的灭,那么,你不可以说,虚空什么时候还会生起空花来。意思是说,在迷惑时,你认为这遍满法界圆觉妙心有生死轮回,当不再迷惑生死轮回时,你不可以说,圆觉妙心什么时候还有迷惑。
“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为什么呢?虚空本来没有花,根本没有生起空花以及后来空花灭失。意思是说,本来在觉中,当你知道圆觉妙心不曾有迷惑时,绝对不会问还会再度迷惑吗?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生死就是起——轮回的出现,涅槃就是灭——轮回的消失,生死和涅槃如同空花起灭的道理。“妙觉圆照离于花、翳”,原本微妙圆觉的心照遍一切法,它本来就不跟迷惑所见到的花、翳的现象在一起。意思是说,你所看到的空花、眼睛的毛病,都不是实在的事情,你不可以说它们在什么时候还会再生起来,它们本来都没有生起来,本来是妙觉圆照。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虚空就是空间,古人认为空间是空的、是存在的,但是,佛法说空间不曾是空的,也不曾是存在物。在地球上的空间充满空气,地球以外的空间叫做太空,现在的天文学家都知道太空充满各种辐射线,这些辐射线是高能量的粒子,可见太空里的空间不单纯是空间本身,它是无数非眼睛所能看到的高速粒子组成。不论在地球或太空,空间都充满光线和高能量的粒子,所以说空间不曾是空的。
一般人都认为在宇宙里确实存在着空间,确信虚空是有那么回事的存在着,就是它是不变、不动、处处均匀没有差别的。《相对论》却说空间会随引力场大小而弯曲变形呢,就是对于物质而言,空间是有不同形状(引力场)而让物质介入其中。科学家已经证明空间与时间是互相依存地时时变化,空间是不平坦不均匀的。另外,你家里房子的空间随地球转动而换位子,它无法保留在那里让你使用,你却认为我家的房子一向来就保留在那个空间。由于所有的星球与空间都在互相远离,造成天文学家观察到星球的光谱向红色移动,从星系的红位移证明宇宙在膨胀,膨胀的空间不会停留在固定位置,这更证实没有一个固定均匀不变的空间。天文物理学家已证明宇宙中的黑洞,使时间放慢脚步,使空间变得有不同层次的弹性。所以佛法说虚空不曾是独立的存在物,它不过是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另类描述——心不相应行。佛法说不可思议的菩萨能够把空间变大变小,也说虚空是假有不实在的,没有它自己的本质,是依六根、六尘、六识等因缘产生的错觉。
本经说:当知你现前所知的虚空不是暂时有的,也不是暂时无的。此句提示我们轮回与生死也不是暂时的有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何况如来圆觉妙心,如果你随顺圆觉妙心而觉悟,你就知道圆觉妙心有如虚空,本来平等,非有非无,没有差别的性质!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譬如你采金矿,金矿非纯金,含有泥沙以及其他的矿物,然后把它提炼成金。“销”是熔化金属的意思。“金非销有”,金并非因为经过溶化金矿,提炼产生的,而是金本来就在金矿里。矿比喻虚妄烦恼缠缚,金性比喻圆觉。金性本有,非因销有,即是说众生本来成佛,只为虚妄烦恼缠绕,未能圆现。一旦圆满觉悟,“既已成金,不重为矿”,当金矿提炼成金之后,它就不再成为矿了。
“经无穷时,金性不坏”,当金矿熔化而提炼成金块,不论经历过多么长久的时日,那块金的性质还是不坏,永不为矿。“不应说言本非成就”,不应该说金本来没有在;“如来圆觉,亦复如是”,佛亦如此,一切众生皆如此。
意思是说,烦恼时把圆觉妙心的显现看成就是烦恼的众生,就有如金矿提炼之前只见到矿砂;一旦圆满觉悟,不应说圆觉妙心是先无后有,有如矿砂提炼成金,不应说金是先无后有;一旦圆满觉悟,无再成众生的道理,就有如既已成金,不重为矿。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一切如来微妙的圆觉心,没有所谓“菩提涅槃”,即是没有觉悟成道,没有解脱生死的涅槃现象,也没有成佛以及不成佛。没有虚妄的轮回,也没有不轮回——真实的涅槃。意思是说,我们认为有众生,有生死,所以我们才认为有所谓觉悟与涅槃。那么,也因为我们认为有众生,才认为有成佛不成佛这件事。如果你觉悟本妙圆觉心,犹如金矿提炼成纯金那样,并非从无金变有金,就知道佛不是从非佛变成是佛,没有虚妄的轮回及不虚妄的非轮回。那么,你就知道没有众生本来成佛、本来不是佛、后来成佛了、众生本来有没有烦恼……这些问题。在做众生时犹如矿,成佛时好像被提炼出来的金,金不再成为矿,同样的,佛不再做为众生。
上几讲我已经说过,我们应该如是了解:圆觉的心本来清净平等,它的作用遍虚空、遍法界。不但如此,一个人真正觉悟的时候,必定知道六根、六尘、四大都是遍法界。世间任何一个法要与其他法作用,要影响对方,它们不但都要遍满法界,而且都在觉中——不二的法界心觉遍十方。众生迷惑以为每个法局限在某个小小的范围里。但是当众生迷惑时,所见到因缘幻化的万法,本来就是觉性所幻化,是觉性令万法互相影响,是觉性带动因缘变化,是觉性幻化出有执取的分别心,是觉性幻化出因缘聚散的作用。而我们就在觉性的幻化中认为有众生。其实只不过是无量无数不可分割的心在变化作用;在此变化作用中,没有所谓某一个是凡夫,某一个不是。然而在变化作用中,有一些心念就执著:这些叫做我,这些叫做凡夫。
比方说,有很多人在路上行走,没有人会认为他们是属于哪一群人。现在我们有缘聚在一起,待会儿大家一起在路上行走,就认为我们是同一群人,这就是分别。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分别,就认为我们今晚是在做某某事,那么,就生起“每个星期我们都在做这件事情”的看法。
本经说,没有所谓的成佛不成佛。意思是说,成佛后不但觉悟众生与佛皆不可得,亦无成佛及不成佛,也没有众生与不众生。因为我们迷惑认为有众生、有佛这回事,在里面生起分别,而产生“到底先做众生,还是先做佛”的疑问。没有谁先,也没有谁后,甚至今天的我们,你是你现在的样子,我是我现在的样子,我们不会做回以前的那个样子,我们一直在变化;佛及众生都从过去一直变、变……及至变到成佛,佛没有做回过去的。我们也是一样,但是我们迷惑认为轮回的我还是做回同一个我。在我们的境界中,觉得现前有很多不同的东西在作用,把它们看成是个别独立活动地在空间里占有“某位置”,而你本人也是独立的在某位置,然后大家各就各位地互相作用。而实际上每一个法不曾各就各位。是任何一个法都影响遍满三千大千世界,遍满任何其他的法。意思是说,你在某个人的心念中,可以找到别人对他的影响。任何东西都是如此,谁也不能摆脱谁的影响,但是我们认为有一个我坐在这边,有一个你坐在那边,其实你、我、他及万法都是没有界线的。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声闻”是指阿罗汉。以大乘佛教的说法,阿罗汉证悟解脱时,身心、语言皆悉断灭。声闻人认为六根门头的身口意行为就是生死,为了要摆脱生死而修道朝向涅槃,所以修行重点就放在摆脱身口意的迷惑。因此,当阿罗汉不再执著身口意时,就证悟到身口意行为都断灭,六根境界不存在了。以大乘的说法,这是个小觉悟,因为阿罗汉的觉悟范围只到自己的身心境界前,对一切现前境界都解脱自在,现前境界以外的大千世界如何因缘变化,他无法知道。菩萨要圆满成佛,就必须要觉悟到现前境界乃至大千世界,都在圆觉之中。
这里说声闻、缘觉所觉悟的境界,就是身口意的行为皆悉断灭,是不圆满的,只是舍弃了根、尘、识的分别执取心,无分别执取心不等于觉悟到心与境界都是圆觉心的妙用,因此说“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意思是阿罗汉所证悟的涅槃也只是心所显现的涅槃界,未能真正做到他们所向往的涅槃——大涅槃。意思是说:佛所证悟的大涅槃,就是本来清净涅槃——圆觉妙心,阿罗汉是无法知道的。
“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果阿罗汉用远离身心语言有所觉悟的思惟,都没办法知道佛的境界;众生用迷惑的思惟心,更是没办法知道如来的圆觉境界,因为圆觉境界不是入涅槃者所能知。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萤火”是萤火虫腹部末端发光的器官所发出的光。用微弱的萤火,是不能烧须弥山的。以轮回心,自然生出轮回知见,以轮回知见想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佛觉悟的心就有如大寂灭海那么广大。“寂灭”可分两种:一、小寂灭,是在个人身心及境界上寂灭,就是阿罗汉的寂灭;二、大寂灭海,是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觉悟是寂灭的,一切众生、一切佛都是寂灭的。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所以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在修行时,首先要断除无始以来的轮回根本。即是说,要成佛道,先完成阿罗汉的觉悟,即先小寂灭;然后大寂灭,证佛的圆满觉悟。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虽然一切法都圆觉遍满法界,但是众生迷惑执著在生死轮回之中,那么,首先就要断除对生死轮回的执著。生死轮回的执著是怎么产生?众生起心动念,都是妄心造作的思惟妄想,这些妄想皆是六尘妄想缘气,“六尘”是指外境。“妄想缘气”是指我们的思惟妄想心。思惟妄想心所想的一切不过是法尘回忆,“非实心体”,法尘不是真正心“能知”本质。真正心的本质不是我们现前思考的作用,心的本质是一切都在觉中,没有不觉的地方。因为一切在觉中,所以一切法、一切心互相作用,才可以遍满任何一个法而起因缘关系。“已如空花”,妄想心本身有如空花。“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用妄想的思惟辨别佛的境界,好像空花复结空果。此展转妄想只是增加更多的妄想,最终无有是处。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浮心是不实的心。巧见是小聪明。虚妄不实的心不论有多聪明,都无方便成就圆觉。“如是分别,非为正问”,如果是用这样的分别心来问以上的问题,都不是正确的问!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涅槃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始终。涅槃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涅槃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涅槃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涅槃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涅槃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涅槃生死与涅槃,
凡夫及诸佛,涅槃同为空花相,
思惟犹幻化,涅槃何况诸虚妄?
若能了此心,涅槃然后求圆觉。
金刚藏菩萨你应当知道,佛所觉悟的本来寂灭的法的本质——圆觉妙心,不曾有开始与结束。凡夫认为佛在某个时候成佛,但是佛成道时说不是如此。在大乘经典中都有载,一切佛觉悟时都会说:佛本来就觉悟,并且是从无始以来都在觉悟中。如《法华经》上说:众生本来就是佛。不但如此,还说佛本来早就成佛了,而且在很多不同地方成佛,有不同的名号,释迦牟尼佛还有其他的名号,佛并不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佛,而是本来就是佛了,所以佛没有开始,也不是以涅槃为结束。当我们说某佛成佛,就是佛的道行完成,其修行有结果了,那是执取有凡夫轮回、有佛解脱、有时间前后的结论。记住!轮回无始终,成佛非最终的结果,任何事物若有结果就是对该事物执取有无见、断常见!正如经文所说:
“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如果以轮回的心来思惟,会在里面更加旋转,只能旋转到轮回心的思惟这边来,“不能入佛海”,不能入佛智慧之海。
“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譬如把金矿熔化提炼弃除一切杂质而成纯金,并非因为提炼才有金,“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虽然矿中本来有金,但是金最后是从金矿中提炼而成。“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一旦成真金后,不再重为矿。把金矿里的金提炼出来,最后得到金块,这就好像众生本来是佛——本在觉中,只是虚妄烦恼缠绕,未能圆显,现在通过修行,把众生本具觉性——佛的本质显现出来。所以成佛后,就不会再做回众生。再度提醒各位,成佛不是结束!心的幻化无始终。本来无人无佛无生死可得,哪能通过修行了结生死!更不曾有佛修行结束了!
那么,什么叫做佛?金本在金矿的比喻告诉我们:觉性本来就遍满一切法,但是我们以分别心来看,就认为唯有在圣者身上才有觉性,因为这样,佛就以“金矿”与“金”来为我们解说。如果你认为:我是众生。那佛就说:在你(众生)里面就具有觉的本质。其实,修行不是增加什么,只是发现觉性所显现的你本来在觉中。你认为你是众生时,本来已具有觉性的一切本质,这就是为什么你能够觉悟成佛道。因此,有人就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是不能由此而说有佛性故一切众生才能成佛,而是迷时觉性不曾迷失,所以众生和佛一样本来是佛。就是说,在金矿中的金本来就是金,你无法看到时,不认为它是一块金。当金矿提炼成为金,你能看到时,就认为金出来了,金不再做矿了,所以说“不复重为矿”。为什么呢?原来一切业力因果、心念的作用一直在发展变化,当你迷惑的时候,心就发展变化你所执著的事情;当你觉悟的时候,心就发展变化那些觉悟所做的事情,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没有所谓的谁最了不起,都是心在作用罢了。你认为凡夫是迷的,或佛是觉悟的,那是你迷惑六根境界,以迷惑者的有限知识比较所得的结果。但是,本来一切都是圆觉妙心遍满法界,甚至你认为的物质、六根、六尘、六识也遍满法界,这是本经所强调的重要教法。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花相”,所谓的生死、解脱,凡夫以及诸佛,这都同为空花相。金矿是空花相,提炼所成的“金”也是空花相,你在种种相中分别,就认为那是佛,那是凡夫。“思惟犹幻化,何况诸虚妄”,思惟的心本身就是幻化,何况用幻化的思惟去追究那幻化是怎么一回事?这也是幻化。很多人听到涅槃及佛为空花相,会认为这不是佛法,这是因为他不了解法本无相,其实诸法与佛皆是觉性圆满的无相幻化,佛只是你心中的迷思——执取有佛的相,如《金刚经》所说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如果能够知道、放下幻化的妄心,然后可寻求圆觉的心。
朗读进度:0%
说明:如果朗读没有声音,可能是文章太长,而手机等设备内存太小的缘故,您可适当缩小朗读范围,比如将开始与结束位置的朗读范围调整为不超过10%,再点朗读可能就会有声音了!
语音朗读的键盘快捷方式:alt+s朗读,alt+p暂停,alt+r继续,alt+x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