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证果的相关经典

关于证果

证果到底要断什么烦恼?在小乘经里只说到十结,即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佛教发展到部派分裂后对证果众说纷纷,结果有部论师创立 88 使和 98 使的复杂理论,如今中国佛教几乎全盘接受 88 使和 98使的讲法,更创立 81 惑。然而,在经典里佛不曾说到有 88 使和 98 使。而且南传佛教如今依然只是讲十结。以下列出 88 使和 98 使的理论出自哪些论典,其中大正藏编号 1521 及 1527 是大乘论师依据小乘论典而说 98 使,1541/1543/1546/1547/1552 都是小乘论师关于 88 使和 98 使的著作,不是佛所说的论典。

1521  十住毘婆沙论    圣者龙树造    98

1527  涅盘论       婆薮盘豆作    98

1541  众事分阿毘昙论    尊者世友造 88,98

1543  阿毘昙八犍度论    迦旃延子造 88,98

1546  阿毘昙毘婆沙论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88,98

1547  鞞婆沙论  阿罗汉尸陀盘尼撰   88,98

1552  杂阿毘昙心论    尊者法救造 88,98

我个人认为修行时哪会有那么多心去分别近百个烦恼,应当以经典所说的三结、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来讲解证果,放弃部派佛教的 88 使和 98 使的理论。

另北传大小乘佛教说有六种阿罗汉,其中退法阿罗汉是得阿罗汉果后退失现法乐住。

善见律:须陀洹断三结,阿那含断五下分结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毘罗卫国尼拘陀林。时释摩男与五百优婆塞,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优婆塞义,在家白衣,具丈夫志,归命三宝,自言我是优婆塞者。云何而得须陀洹果,乃至阿那含耶?佛告释摩男:断除三结、身见戒取及疑网等,断三结已,成须陀洹。更不复受三涂之身,于无上道生决定信,人天七返,尽诸苦际入于涅盘,是名优婆塞得须陀洹。又问:云何而得斯陀含果?佛告摩诃男:断三结已,薄淫怒痴,名斯陀含。又问:云何而得阿那含果?佛告摩诃男:若能断三结,及五下分,成阿那含。时摩诃男及五百优婆塞,闻此法已,心生欢喜,而白佛言:世尊!甚为希有,诸在家者获此胜利,一切咸应作优婆塞。时摩诃男及诸优婆塞,作是语已,礼佛而退。诸比丘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毘尼母经:说断十结,没说 88 使 98 使 

毘尼母经卷第八:见谛中所应断者有六:一身见二疑、三戒取、四向恶道欲、五向恶道恚、六向恶道痴。修道所应断:一欲染、二恚、  三色染、四无色染、五无明、六慢、七调;断如此七烦恼,便得证果。  断三结得须陀洹。欲染恚薄故得斯陀含。欲染恚断故得阿那含。一切结尽故名阿罗汉。

长阿含自欢喜经:说断十结,没 88 使 98 使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所谓教诫。教诫者,或时有人不违教诫,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有,是为初教诫。或时有人不违教诫,尽五下结,于彼灭度不还此世,是为二教诫。或时有人不违教诫。三结尽,薄淫、怒、痴,得斯陀含,还至此世而取灭度,是为三教诫。或时有人不违教诫,三结尽,得须陀洹,极七往返,必成道果,不堕恶趣。是为四教诫。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放光般若经:说断十结,没说 88 使 98 使

※摩诃般若波罗蜜学五眼品第四

以解脱慧度于三碍:有身碍、有狐疑碍、有邪信碍,度是三碍得须陀洹。便道得念,于淫、怒、痴薄,得斯陀含。精勤于道,却淫、怒、痴,得阿那含。便消五爱:一者色爱、二者无色爱、三者痴爱、四者恨戾爱、五者乱志爱,已度是者便得罗汉。如是行空菩萨,便得空脱,便成五根。疾近不中止禅,至罗汉道。是人已得无相解脱,逮得五力乃至罗汉。是为菩萨得法眼净。

杂阿含经:说断十结,没说 88 使 98 使 

※杂阿含经(928)说在家居士最高能证优婆塞阿那含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须陀洹。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须陀洹者,三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摩诃男。是名优婆塞须陀洹。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斯陀含。

佛告摩诃男。谓优婆塞三结已断已知。贪、恚、痴薄。摩诃男。是名优婆塞斯陀含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阿那含。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阿那含者。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摩诃男。是名优婆塞阿那含

中阿含福田经:9 种阿罗汉,两种阿罗汉有退 

※中阿含大品福田经说退法阿罗汉犹是无学,其中会退的有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给孤独居士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为有几福田人?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一者学人, 二者无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

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 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盘、生般涅盘、行般涅盘、无行般涅盘、上流色究竟。是谓十八学人。

居士!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 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

别译杂阿含(30)经:得时解脱后退失六次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毗婆波世山七叶窟中。尔时有一比丘。名曰求[真/心]。独住仙山黑石窟中。处于闲静。勤行精进。以不放逸。  断于我见。得时解脱。自身作证。复还退失。第二第三。乃至第六。亦还退失。比丘念言。我今独处。修行精进。六返退失。若更退失。以刀自割。魔王波旬知佛在王舍城毗婆波世山七叶窟中。瞿昙弟子名曰求[真/心]。亦在王舍城独住仙山黑石窟中。勤行精进。心不放逸。得时解脱。自身作证。得已退失。如是六返。尔时魔王而作是念。求[真

/心]比丘若第七得。必自伤害。出魔境界。作是念已。捉琉瑙琴。往到佛所。扣琴作偈

大智大精进  有大神通达于法得自在  威光极炽盛

汝声闻弟子 今将欲自害 人中最上者 汝今应遮断
云何乐汝法 何故学他死    

尔时魔王说是偈已。佛告魔言。波旬。汝今乃是诸放逸者之大亲友。汝今所说自为说耳。乃不为彼比丘说也。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若人不怯弱 坚修行精进 恒乐于禅定 昼夜修众善
干竭爱欲使 坏汝魔军众 今舍后边身 永入于涅盘

尔时魔王忧悲苦恼,失琉璃琴愁毒悔恨,还本宫殿。

佛告诸比丘。当共汝等诣仙人山求[真/心]比丘所。佛将诸比丘诣求[真/心]所。见求[真/心]尸东犹如烟聚。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此烟聚已不。诸比丘言。已见世尊。尸南西北亦如是聚。佛告比丘。此是波旬隐形绕求[真/心]所。觅其心识。佛告比丘。求[真/心]比丘以入涅盘。无有神识。无所至方。尔时魔三化形靡纳。而说偈言上下及四方  推求求[真/心]识  莫知所至方  神识竟何趣

尔时世尊告波旬言。如此健夫。破汝军众。以入涅盘。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有部律:9 种阿罗汉,其中退法和护法两种会退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二

长者以诸衣物置上座前,即便前礼佛足白言:世尊!于此人间几是福田?佛言:有二,谓学及无学。学人差别有十八种,无学之人有其九种,是谓福田,堪销物利。

云何十八种有学人?谓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家家、一间,  中、生、有行、无行、上流,是名十八。何等名为九种无学?谓退法、  思法、护法、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慧解脱、俱解脱,是名为九。

※以上九种阿罗汉其实是两种和七种,即:解脱方式有慧解脱、俱解脱两种;现法乐住的稳定与否有七种:退法、思法、护法、住法、  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

萨婆多部律:四三二果有退。退果言退失不犯 

※本部派认为阿罗汉果、阿那含果、斯陀含果会退。萨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第八

问:若比丘如是语‘我于四沙门果退’犯何罪? 答:偷罗遮。

问:若比丘言‘我得四沙门果’得何罪? 答:不得言得,波罗夷罪。

问:我失阿罗汉果、阿那含果、斯陀含果,得何罪耶? 答:不犯。实不得退言得退,波罗夷;实者不犯。

问:若比丘言‘我是学人’得何罪耶?

答:若言‘我学波罗提木叉’偷罗遮。若空无所有言‘学圣法’ 波罗夷。学修多罗毘尼阿毘昙亦如是。

若比丘言‘我是最后生‘犯何罪耶?

答:若说‘过去法已灭‘偷罗遮。若说‘实生尽’波罗夷。

四分律:二果失精,不说三果失精 

世尊以此因缘即集诸比丘告言。乱意睡眠有五过失。一者恶梦。二者诸天不护。三者心不入法。四者不思惟明相。五者于梦中失精。是为五过失。善意睡眠有五功德。不见恶梦。诸天卫护心入于法。系意在明相。不于梦中失精。是谓五功德。于梦中失精不犯。精有七种。青黄赤白黑酪色酪浆色。何者精青色,转轮圣王精也。何者精黄色, 转轮圣王太子精也。何者精赤色,犯女色多也。何者精白色,负重人精也。何者精黑色,转轮圣王第一大臣精也。何者精酪色,须陀洹精也。何者精酪浆色,斯陀含人精也。

四分律:讲解如何入禅得果无犯 

四分律卷第十七:可以解说云何得证果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十七群比丘往语六群比丘:

“长老,云何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云何入空无相无愿?云何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耶?”时六群比丘报言:“如汝等所说者,则已犯波罗夷法,非比丘。”时十七群比丘, 便往上座比丘所问言:“若有诸比丘作如是问‘云何入初禅、二禅乃至四禅,空、无相、愿,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果,为犯何罪?’”上座比丘报言:“无所犯。”十七群比丘言:“我等向者诣六群比丘所问言‘云何入初禅乃至四禅,空、无相、愿,云何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彼即报言‘汝等自称得上人法,犯波罗夷非比丘。’”彼比丘即察知,此六群比丘与十七群比丘作疑恼。

十诵律:证果向他人说,犯波夜提罪十诵律卷第十      不得实说过人法

是中犯者:若比丘,实是阿罗汉,向他人说,波夜提。实向阿罗汉,向他人说,波夜提。

实阿那含、向阿那含,实斯陀含、向斯陀含,实须陀洹、向须陀洹,向他人说,皆波夜提。

若比丘,实得初禅,向人说者,波夜提。

实得二禅、三禅、四禅,慈、悲、喜、舍,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不净观、阿那般那念,向他人说,波夜提。

乃至我好持戒,向他人说,突吉罗。

若比丘实见诸天来至我所。龙、夜叉、浮荼鬼、毘舍遮鬼、罗剎鬼来至我所,向他人说,波夜提。

乃至实见土鬼来至我所,向他人说,突吉罗十诵律:证果不一定会说法

健忘非失念,十诵律卷第十一说般特四月乃能诵一偈。

佛在舍卫国,尔时,佛告诸比丘:我教化四众疲极,令诸比丘当教诫比丘尼。尔时,诸比丘受佛教已,次第教诫比丘尼。上座比丘次第教诫竟,次至长老般特。

时阿难往语般特言:“汝知不,汝明日次应教诫比丘尼。”般特语阿难言:“我钝根不多闻,未有所知,我夏四月乃能诵得一拘摩罗偈‘智者身口意不作一切恶。常系念现前舍离于诸欲。亦不受世间无益之苦行’阿难,得过是次者善。”

阿难再三语般特言:“诸上座已教诫竟,今次到汝。”般特比丘亦再三报阿难言:“我钝根不多闻,未有所知,夏四月乃能诵得拘摩罗一偈。得过次者善。”

阿难复言:“汝明日次教诫比丘尼。”即受阿难语。夜过已,中前着衣持钵,入舍卫城次第乞食,食后还自房舍,空地敷坐床已入室坐禅。

尔时诸比丘尼闻,今日般特比丘次教诫比丘尼,皆生轻心:“是不多闻诵读经少,夏四月过诵得一拘摩罗偈‘智者身口意不作一切恶, 常系念现前舍离于诸欲,亦不受世间无益之苦行’。我等所未闻法云何得闻?我等所未知法云何得知?所诵拘摩罗偈,我等先已诵。”

诸有比丘尼,先不入祇陀林听法者,时皆共来。有五百比丘尼, 出王园比丘尼精舍,往祇桓听法。诣长老般特房前立,謦欬作声扣户言:“大德般特,出来!”长老般特即从禅起出房,至独坐床上,端身大坐,诸比丘尼头面礼竟,皆在前坐。

时长老般特以柔软语言:“诸姊妹!当知我钝根少所读诵,夏四月过诵得一偈‘智者身口意,不作一切恶,常系念现前舍离于诸欲, 亦不受世间无益之苦行’虽然我当随所知说,汝等当一心行不放逸法。何以故?乃至诸佛,皆从一心不放逸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有助道善法,皆以不放逸为本。”作是语已,用神通力于座上没,在于东方虚空之中,现四威仪行立坐卧。入火光三昧身出光焰,青黄赤白种种色光。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下出水身上出火,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种种现神力已还坐本处。

诸比丘尼见长老般特如是神力已,轻心灭尽,生信敬心故尊重净心,折伏憍慢。即随比丘尼所憙乐法所应解法,而为演说。众中有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有种声闻道因缘,有种辟支佛道因缘,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者。尔时众中。得如是种种大利益。

杂阿含 964 经:妓女证初果犹畜男女习五欲杂阿含经(964)

~~~~婆蹉白佛。颇有一比丘于此法、律得尽有漏。无漏心解脱。乃至不受后有耶

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三。乃至五百。有众多比丘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比丘尼。乃至五百。有众多比丘尼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婆蹉白佛。置比丘尼。有一优婆塞修诸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优婆塞。乃有众多优婆塞修诸梵行。于此法、律断五下分结。得成阿那含,不复还生此。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于此法、律修持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优婆夷。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于此法、律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复还生此。

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颇有优婆塞受五欲。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塞居家妻子,香华严饰,畜养奴婢。于此法、律断三结。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一往一来。究竟苦边。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受习五欲。于此法、律得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在于居家。(女人畜养男女,服习五欲,即妓女)畜养男女。服习五欲。华香严饰。于此法、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婆蹉白佛言。瞿昙。若沙门瞿昙成等正觉。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及优婆塞、优婆夷服习五欲。不得如是功德者。则不满足。以沙门瞿昙成等正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诸梵行。及优婆塞、优婆夷服习五欲。而成就尔所功德故。则为满足。瞿昙。今当说譬.

杂阿含 347 经:不得禅定,亦能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知外道须深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汝等当度彼外道须深,令得出家。时,诸比丘愿度须深。

出家已经半月,有一比丘语须深言:须深当知,我等生死已尽, 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须深语比丘言“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 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比丘答言“不也!须深。”复问“云何尊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答言“不也!须深。”复问“云何尊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复问“若复寂静解脱起色、无色,身作证具足住,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答言“不也!须深。”

须深复问“云何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说?”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脱也。”作是说已,众多比丘各从座起而去。

尔时,须深知众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诸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不得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作是思惟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彼众多比丘于我面前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即问彼尊者‘得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彼答我言‘不也! 须深。’我即问言‘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不入正受,而复记说, 自知作证。’彼答我言‘得慧解脱。’作此说已,各从座起而去。我今问世尊云何彼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不得正受,而复说言,自知作证。”

 

佛告须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法,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须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后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 专精思惟不放逸法,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佛告须深“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心善解脱。”须深白佛

“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

佛告须深“我今问汝,随意答我。须深,于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须深答曰“如是!世尊。”

“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 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耶?”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

佛告须深“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耶?”  须深白佛言“如是!世尊。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

“如是!乃至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耶?”须深白佛

“如是!世尊,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

佛告须深“作如是知如是见者,为有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具足住不?”须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须深“是名先知法住,后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已,尊者须深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须深见法得法,觉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无畏,稽首佛足。

杂阿含 990 经:不梵行能得二果 

※本经说不修梵行也能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不应筹量他人道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晨朝着衣持钵。诣舍卫城。次第乞食。至鹿住优婆夷舍。鹿住优婆夷遥见尊者阿难。疾敷床座。白言。尊者阿难令坐时。鹿住优婆夷稽首礼阿难足。退住一面。白尊者阿难。云何言世尊知法。我父富兰那先修梵行。离欲清净。不着香花。远诸凡鄙。叔父梨师达多不修梵行。然其知足。二俱命终。而今世尊俱记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于后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来世间。究竟苦边。云何。阿难。修梵行、不修梵行。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其后世

阿难答言。姊妹。汝今且停。汝不能知众生世间根之差别。如来悉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如是说已。从坐起去

时。尊者阿难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鹿住优婆夷所说广白世尊

佛告阿难。彼鹿住优婆夷云何能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阿难。如来悉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

阿难。或有一犯戒。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或有一犯戒。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于彼筹量者言。此亦有如是法。彼亦有是法。此则应俱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后世。彼如是筹量者。得长夜非义饶益苦。阿难。彼犯戒者。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当知此人是退。非胜进。我说彼人为退分。

阿难。有犯戒。彼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于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当知是人胜进不退。我说彼人为胜进分。自非如来。此二有间。谁能悉知。是故。阿难。莫筹量人人而取。人善筹量人人而病。人筹量人人。自招其患。唯有如来能知人耳。如二犯戒。二持戒亦如是。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持戒无余灭。若掉动者。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掉无余灭。彼若瞋恨者。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瞋恨无余灭。若苦贪者。彼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所起苦贪无余灭。秽污清净如上说。乃至如来能知人人

阿难。鹿住优婆夷愚痴少智。而于如来一向说法心生狐疑。云何。阿难。如来所说。岂有二耶

阿难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如来说法若有二者。无有是处。阿难。若富兰那持戒。梨师达多亦同持戒者。所生之趣。富兰那所不能知。梨师达多为生何趣。云何受生。云何后世。若梨师达多所成就智。富兰那亦成就此智者。梨师达多亦不能知彼富兰那当生何趣。云何受生。  后世云何。阿难。彼富兰那持戒胜。梨师达多智慧胜。彼俱命终。我说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后世亦同是斯陀含。生兜率天。一来生此究竟苦边。彼二有间。自非如来。谁能得知。是故。阿难。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损减。唯有如来能知人耳。

杂阿含 854 经:一聚落内有 500 阿那含。

※本经说一村落就有上千人于佛前证初果,这些人于末法都会天上人间来回,尤其从天道回人间时已经几千年了,他们将继续修行证果。别听人瞎说此时不可能修证。

~~~~世尊!彼等命终当生何处?

佛告诸比丘:彼罽迦舍等,已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于天上般涅盘,不复还生此世。

诸比丘白佛:世尊!复有过二百五十优婆塞命终,复有五百优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终,皆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于彼天上般涅盘, 不复还生此世。复有过二百五十优婆塞命终,皆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当受一生,究竟苦边。此那梨迦聚落,复有五百优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终,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佛告诸比丘:汝等随彼命终、彼命终而问者,徒劳耳!非是如来所乐答者。夫生者有死,何足为奇?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彼如来自知成等正觉,显现演说,分别开示。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 是事起故是事起。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苦阴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苦阴灭。今当为汝说法镜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法镜经,谓圣弟子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善见律:佛灭后(公元 1500-2500)还能得阿那含

※善见律卷第十八说公元ac2500 年内犹能证爱尽罗汉,可见目前要证初果应当是绝对不难。

……何以佛不听女人出家?为敬法故。若度女人出家正法只得五百岁住,由佛制比丘尼八敬,正法还得千年(bc500- ac500)。法师曰: 千年已佛法为都尽也?答曰:不都尽,于千年(ac500-ac1500)中得三达智。复千年(ac1500-2500)中得爱尽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ac2500-3500)中得阿那含。复千年(ac3500-4500)中得斯陀含。复千年(ac4500-5500)中得须陀洹学法。复得五千岁(ac5500-10500)于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年学而不得道。万岁后经书文字灭尽。但现剃头有袈裟法服而已。Bc=公元前,ac=公元

大乘阿毘达摩集论:有二十七种证果 

大乘阿毘达摩集论曰:云何果差别?此有二十七种。谓信胜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分解脱,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  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极七返有,家家,一间,中般涅盘、生般涅盘、无行般涅盘、有行般涅盘、上流,退法阿罗汉、思法阿罗汉、护法阿罗汉、住不动阿罗汉、堪达阿罗汉、不动法阿罗汉。

何等未具资粮补特伽罗:谓缘谛增上法为境,发起软品清信胜解, 成就软品顺解脱分未定生时。

何等已具未具资粮补特伽罗:谓缘谛增上法为境,发起中品清信胜解,成就中品顺解脱分已定生时。

何等已具资粮补特伽罗:谓缘谛增上法为境,发起上品清信胜解, 成就上品顺解脱分即此生时。

又未具资粮者:谓缘谛增上法为境,于诸谛中,成就下品谛察法忍,成就下品顺决择分未定生时。

已具未具资粮者:谓缘谛增上法为境于诸谛中,成就中品谛察法忍成就中品,顺决择分已定生时。

已具资粮者:谓缘谛增上法为境,于诸谛中,成就上品谛察法忍, 成就上品顺决择分即此生时

此中三品顺决择分者:谓除世第一法,由此世第一法性唯一刹那必不相续,即此生时定入现观非前位故。从下中品顺解脱分,顺决择分有可退义,此唯退现行非退习气。已依涅盘先起善根者,不复新发起故。

何等随信行补特伽罗:谓资粮已具性是钝根,随顺他教修谛现观。

何等随法行补特伽罗:谓资粮已具性是利根,自然随顺谛增上法修谛现观。

何等信胜解补特伽罗:谓随信行已至果位。何等见至补特伽罗:谓随法行已至果位。

何等身证补特伽罗:谓诸有学已具证得八解脱定。

何等慧解脱补特伽罗:谓已尽诸漏而未具证八解脱定。何等俱分解脱补特伽罗:谓已尽诸漏及具证得八解脱定

何等预流向补特伽罗:谓住顺决择分位。及住见道十五心刹那位。

何等预流果补特伽罗:谓住见道第十六心刹那位,即此见道,亦名趣入正性决定,亦名于法现观。

若于欲界未离欲者,后入正性决定位得预流果。若于欲界倍离欲者,后入正性决定位得一来果。若已离欲界欲者,后入正性决定位得不还果。

若已永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得预流果,何故但言永断三结得预流果?最胜摄故。何故最胜?以于解脱是不发趣因故,虽已发趣复为邪出离因故,及为不正出离因故。又此三结是迷所知境因故,迷见因故, 迷对治因故。

何等一来向补特伽罗: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五品烦恼安住彼道。何等一来果补特伽罗: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六品烦恼安住彼道。

何等不还向补特伽罗: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七第八品烦恼安住彼道。

何等不还果补特伽罗: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九品烦恼安住彼道。

若已永断一切见道所断烦恼,及已永断欲界修道所断一切烦恼, 得不还果。何故但言永断五顺下分结得不还果?最胜摄故。何故最胜? 能为下趣下界胜因故。

何等阿罗汉向补特伽罗:谓已永断有顶八品烦恼安住彼道。

何等阿罗汉果补特伽罗:谓已永断有顶第九品烦恼安住彼究竟道。若阿罗汉永断三界一切烦恼。何故但言永断五顺上分结得阿罗汉

果?最胜摄故。何故最胜?是取上分因及不舍上分因故

何等极七返有补特伽罗:谓即预流果,于人天生往来杂受,极至七返得尽苦际。

何等家家补特伽罗:谓即预流果,或于天上、或于人中,从家至家得尽苦际。

何等一间补特伽罗:谓即一来果,或于天上唯受一有得尽苦际。

何等中般涅盘补特伽罗:谓生结已断,起结未断。或中有才起, 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或中有起已为趣生有,才起思惟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或思惟已发趣生有,未到生有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何等生般涅盘补特伽罗:谓二结俱未断,才生色界已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何等无行般涅盘:谓生彼已,不由加行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何等有行般涅盘补特伽罗:谓生彼已,由加行力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何等上流补特伽罗:谓于色界地地中皆受生已,乃至最后入色究竟,于彼无漏圣道现前得尽苦际。复有乃至往到有顶,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又杂修第四静虑有五品差别:一下品修,二中品修,三上品修, 四上胜品修,五上极品修。由此五品杂修第四静虑故,如其次第生五净居

何等退法阿罗汉: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可退失现法乐住。

何等思法阿罗汉: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不思惟即可退失现法乐住,若思惟已能不退失。

何等护法阿罗汉:谓钝根性,若游散便可退失现法乐住,若不游散即能不退。

何等住不动阿罗汉: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亦不能练根。

何等堪达阿罗汉: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然堪能练根。

何等不动法阿罗汉:谓利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

何等欲界异生补特伽罗:谓于欲界若生若长,不得圣法。

何等欲界有学补特伽罗:谓于欲界若生若长,已得圣法,犹有余结。何等欲界无学补特伽罗:谓于欲界若生若长。已得圣法,无有余结。如欲界有三,色、无色亦尔。

何等欲色界菩萨补特伽罗:谓与灭离无色界生静虑相应,住静虑乐,而生欲界或生色界。

何等欲界独觉补特伽罗:谓无佛出世时生于欲界,自然证得独觉菩提。

何等不可思议如来补特伽罗:谓且于欲界,始从示现,安住睹史多天妙宝宫殿,乃至示现大般涅盘,示现一切诸佛菩萨所行大行。

何等胜解行菩萨补特伽罗:谓住胜解行地中,成就菩萨下中上忍。何等增上意乐行菩萨补特伽罗:谓十地中所有菩萨。

何等有相行菩萨补特伽罗:谓住极喜、离垢、发光、焰慧、极难胜现前地中所有菩萨。

何等无相行菩萨补特伽罗:谓住远行地中所有菩萨。

何等无功用行菩萨补特伽罗:谓住不动善慧,法云地中所有菩萨

复次如说预流果补特伽罗,此有二种:一渐出离,二顿出离。渐出离者,如前广说。

顿出离者,谓入谛现观已,依止未至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品品别断唯立二果,谓预流果、阿罗汉果。如是补特伽罗, 多于现法或临终时,善辨圣旨。设不能辨,由愿力故,即以愿力还生欲界,出无佛世成独胜果

《显扬圣教论》七贤圣、八种证果、四沙门果七种贤圣:

随信行:谓如有一性。是软根纯熟相续。自昔已来恒信解行。由此因缘今于诸谛随信解行趣向谛观。

随法行:谓如有一性是利根纯熟相续。自昔已来恒择法行。由此因缘今于诸谛随择法行趣向谛观。

信解:即随信行已见圣谛。四见至:即随法行已见圣谛。

身证:谓于八解脱身证具足住,未得诸漏无余尽灭。

慧解脱:谓已得诸漏无余尽灭,未得八解脱身证具足住。

俱解脱:谓已得诸漏无余尽灭,及于八解脱身证具足住。八种证果者:

预流向:谓如有一纯熟相续,超过一切外异生地,入正性离生。若未证得初预流果终无中夭。

预流果:若随胜摄永断三结,若全摄者永断一切见所断惑。由此圣者已见谛故,最初证得逆流行果。

一来向:谓如有一或世间道,倍离欲界贪已,趣入正性离生。或预流果,为断欲界上中品惑,修对治行。

一来果:或倍离欲已,入正性离生,然后证得。或预流果,进断欲界上中品惑故得。即依此断,说名微薄欲贪嗔痴。此云何知?谓以筹虑作意观察境时,心生于舍,无习向心、无习趣心、无习着心, 应知是人三毒微薄。

不还向:谓如有一或世间道,先离欲界贪已,趣入正性离生。或一来果,进断欲界余烦恼故,修对治行。

不还果:或先离欲入正性离生,然后证得。或一来果,尽断欲界余烦恼故得。

阿罗汉向:谓如有一学已见迹,为断非想非非想地烦恼故,修对治行。

阿罗汉果:谓永断一切非想非非想地烦恼故得四沙门果

预流沙门果:若随胜摄三结永断,谓身见、戒禁取、及疑;若全分摄一切见道所断烦恼永断;由彼断故得预流果。不堕落法或极七返、或复家家。(大毗婆沙论云:家家有二,谓天家家、及人家家。天家家者:谓于天上,或受二生,或受三生;或一天处、或二天处、或三天处受二三生;或一天家、或二天家、或三天家受二三生。人家家者:谓于人中、或受二生,或受三生;或一洲处、或二洲处或三洲处、受二三生;或一人家、或二人家、或三人家受二三生。又云:由三缘故建立家家,一由业故,二由根故,三由结故。由业故者:谓先造作增长欲界二有、或三有业。由根故者:谓彼已得对治欲界三品、或四品结无漏诸根。由结故者:谓彼已断欲界三品、或四品结。于此三缘, 随一不具,不名家家。)

一来沙门果:若随胜摄三结永断、薄贪嗔痴;若全分摄一切见道所断烦恼永断,及欲界系修道所断上品中品烦恼永断;由彼断故得一来果。或复一间。(大毗婆沙论云:一间有二,谓天一间、及人一间。天一间者:谓于天上唯受一生。或四大王众天、或三十三天、或夜摩天、或睹史多天、或乐变化天、或他化自在天受此一生。人一间者: 谓于人中唯受一生。或赡部洲、或东胜身洲、或西牛货洲受此一生。又云:由三缘故建立一间,一由业故,二由根故,三由结故。由业故者:谓先造作增长欲界一有业。由根故者:谓彼已得对治欲界七品或八品结无漏诸根。由结故者:谓彼已断欲界七品或八品结。于此三缘, 随一不具,不名一间。)三不还沙门果:若随胜摄五顺下分结永断,所谓身见、戒禁取、疑、贪欲、嗔恚;若全分摄一切见道所断烦恼永断,及欲界系修道所断烦恼永断、或色界系烦恼永断、或无色界一分烦恼永断;由彼断故得不还果。或中间寂灭、或生寂灭、或无行寂灭、或有行寂灭、或复上流。(俱舍论言上流者:是上行义,以流与行其义一故,谓欲界殁往色界生,未即于中能证圆寂,要转生上方般涅盘。即此上流差别有二, 由因及果有差别故;因差别者:此于静虑由有杂修、无杂修故,果差别者:色究竟天及有顶天为极处故。谓若于静虑有杂修者,能往色究竟方般涅盘;即此复有三种差别:全超,半超,遍殁异故。言全超者,  谓在欲界于四静虑已具杂修,遇缘退失上三静虑;以初静虑爱味为缘, 命终上生梵众天处;由于先世串习势力,复能杂修第四静虑,从彼处殁生色究竟;最初处殁生最后天,顿越中间是全超义。言半超者,从彼渐次,生下净居乃至中间能越一处,生色究竟,超非全故名为半超。圣必不生大梵天处,僻见处故、一导师故。言遍殁者,从彼渐次,于一切处皆遍受生,最后方能生色究竟,一切处死故名遍殁。无不还者于已生处受第二生,由彼于生,容求胜进非等劣故,即由此故不还义满。必不还生曾生处故尚不生本处,况有生于下;应知此谓二上流中, 由有杂修静虑因故,往色究竟般涅盘者。余于静虑无杂修者,能往有顶方般涅盘。谓彼先无杂修静虑,由于诸定爱味为缘,此殁遍生色界诸处,唯不能往五净居天;色界命终,于三无色次第生已,复生有顶方般涅盘。二上流中,前是观行,后是止行。乐慧乐定有差别故。二上流者,于下地中,得般涅盘,见不违理;而言此往色究竟天及有顶天为极处者,由此过彼无行处故。)

阿罗汉沙门果:若随胜摄贪欲嗔痴无余永断,若全分摄见、修所断一切烦恼永断无余。由彼断故得阿罗汉诸漏永尽,乃至广说阿罗汉六。恒住法界者,谓三种界广说如经,一断界谓:断见道所断诸行。二离界谓:离修道所断诸行。三灭界谓:灭所依所摄诸行。

大毗婆沙论︰阿罗汉有退 

谓或有执︰定无退起诸烦恼义。如分别论者。彼引世间现喻为证。谓作是说︰‘如瓶破已,唯有余瓦,不复作瓶。诸阿罗汉,亦应如是。金刚喻定,破烦恼已,不应复起诸烦恼退。如烧木已,惟有余灰,不还为木。诸阿罗汉,亦应如是。无漏智火,烧烦恼已,不应复起诸烦恼退。彼引此等世间现喻,证无退起诸烦恼义。’

为遮彼执,显有退起诸烦恼义。若无退者,便违契经。如契经说︰阿罗汉有二种。一退法,二不退法。又契经说︰由五因缘,令时解脱阿罗汉退隐没忘失。云何为五?一多营事业,二乐诸戏论,三好和斗诤,四喜涉长途,五身恒多病。又契经说︰有阿罗汉,名瞿底迦。是时解脱。六反退已;于第七时,恐复退失,以刀自害而般涅盘。故知定有起烦恼退。

问︰若有退义,分别论者所引现喻,当云何通?答︰不必须通。所以者何?彼非素怛缆,非毗奈耶,非阿毗达磨;但是世间粗浅现喻。世间法异,贤圣法异。不应引世间法,难贤圣法。若必须通,当说喻过。喻既有过,为证不成。如瓶破已,必有余瓦。得阿罗汉已,有余烦恼不?若有烦恼者,应非阿罗汉。若无烦恼者,即义与喻别,不应为证。如烧木已,定有余灰。得阿罗汉已,有余烦恼不?若有烦恼者, 应非阿罗汉。若无烦恼者,即义与喻别,不应为证。然世间木,无被烧义。但木极微与火极微,为因已灭,此火极微与灰极微,为因已灭。应作是说︰木是火因,火是灰因。而世间想,谓火烧木,令木成灰。木既灭已,犹有余灰,非全无物。故喻与法,义不相似。

又阿罗汉断诸烦恼,非令全无。过去未来烦恼性相,犹实有故。若相续中违烦恼道,未现在前;尔时名为烦恼未断。若相续中违烦恼道,已现在前;断诸系得,证离系得,不成就烦恼,名烦恼已断。应作是说︰修习圣道,是希有事。今阿罗汉虽断烦恼,而不令无。是故尊者妙音说曰︰烦恼不在自身中行,说名为断,非令全无。如说天授, 舍宅中无。非谓天授,余处亦无。烦恼断时,应知亦尔。过去有故。若遇退缘,为因引生未来烦恼,故必有起烦恼退义。

问︰分别论者,云何释通应理论者所引契经?答︰彼说退时,退道非果。以沙门果,是无为故。问︰既许有退,退道、退果,有何差别,而说无退?又彼许退无学道时,为得学道?为全不得?若得学道,  果亦应退。非无学果、成学道故。若全不得,便有大过。退无学道, 不得学道。若尔,应住异生位故。若非异生,及学无学,应离凡圣, 有别有情。许即便非世尊弟子。故应许有起烦恼退。

显扬圣教论:退法阿罗汉有六 

退法等有六者:谓退法等六无学果,广说如经。一、退法:谓成就如是软根,若思自害、不思自害,若放逸、若不放逸,俱可退失现法乐住及世间功德;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二、思法:谓成就如是软根,若思自害即能不退,不思害时即可退失;此人作是思惟: 宁使我胜诸魔,不令诸魔胜我,如是思已而思自害;此亦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三、护法:谓成就如是软根,虽不思自害,不放逸故能不退失,若心放逸即可退失;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四、住不动:谓成就如是软根,虽不思自害、及行放逸,然皆不退;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五、堪能通达:谓成就如是软根,堪能不退; 能练诸根及能发起胜品功德。六、不动法:谓从先来自性成就利根; 此人于诸善根,不为已得退法之所摇动,亦不为发起功德、及上练根之所动摇;是故说名为不动法。

俱舍论:得阿罗汉果会退所证现法乐住 

若应果性容有退者;如何世尊但说所证现法乐住,有可退理。由此证知诸阿罗汉果性解脱、必是不动。然由利等扰乱过失,有于所得现法乐住,退去自在。谓诸钝根。若诸利根;则无退失。故于所得现法乐住,有退无退故;名退不退法。又云:然乔底迦,昔在学位,于时解脱,极啖味故;又钝根故;数数退失,深自厌责,执刀自害。由于身命无所恋惜,临命终时,得阿罗汉,便般涅盘。故乔底迦、亦非退失阿罗汉果。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一末:断退、住退 

※本论认为:阿罗汉有退是住退并非断退。住退即无法做到现法乐住数起现前。

问如世尊言:我说阿罗汉苾刍于四种增上心法现法安乐住中随一而退。若彼一切染污种子皆已永害,云何复起下地烦恼?若不复起彼云何退?答退有二种:一者断退,二者住退。言断退者唯是异生。言住退者是诸圣者亦是异生。若世间道断诸烦恼复起现前,当知尔时断退故退,亦是住退。若出世道断烦恼已,心营世务不专修习如理作意, 由此不能于其中间现法乐住数起现前如先所得后亦如是,然其下地已断烦恼不复现前,如是名为住退故退,非是断退。又若已断一切烦恼成阿罗汉,而彼一切染法种子未永害者,云何名为心善解脱阿罗汉果诸漏永尽!若已永害,于相续中永无一切染法种子,尚不应起不正思惟况诸烦恼。是故当知由出世道断烦恼者定无有退。

 

大毗婆沙论:预流果无退,上三果有退 

※大毗婆沙论六十一卷十二页云:以何等故,上三果有退;非预流果耶?且彼文说:见所断烦恼、于无事起故;断已不退。云何说彼于无事起?谓无处转故。云何无处转?谓于我转故。于胜义谛,我毕竟无,故彼烦恼、断已不退。修所断烦恼、于有事起故;断已有退。云何说彼于有事起?谓有处转故;云何有处转?谓于少分净相转故。云何名为少分净相?谓于发爪唇齿面目手足指等形显色中、有少净相。于中亦有诸不净相。观不净相、由如理作意,先离烦恼。观彼净相, 由非理作意,起烦恼退。无有少法,有我我所,可令观彼退无我观。如契经说:一切法无我,无有情,无命者,无养育者,无补特伽罗。于此身内,空无士夫。无能作者,无遣作者,无能受者,无遣受者。纯空行聚。是故一切见所断结、圣慧断已;皆永不退。是故无退预流果者。复次永断三界见所断结,立预流果。无退三界见所断结永断者故。复次永断非想非非想处见所断结,立预流果。无退非想非非想处见所断结永断者故。问:云何无退彼永断者?答:以彼非想非非想处见所断结、难断难破,难可越度;是故断已,不可还续。复次以忍对治无事烦恼,立预流果。必无退忍起无事结,故彼不退。复次由见道力,得预流果。定无退失见道者故。

大毗婆沙论:唯三果是善士趣,初果二果不是

※论曰:预流未断欲贪嗔恚不名为善士,不还已断。大毗婆沙论一百七二五卷四页云:问:何故不说预流一来为善士趣耶?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

有说:世尊此中以七善士趣、赞美中子,或时有处赞美长子,如伽他言:阿罗汉极乐,以无贪爱心,及我慢已断,永断痴网故。或时有处赞美幼子,如池喻经广说。今此亦以赞美中子,是故不说预流一来。

有说:本为差别预流、一来,世尊说此七善士趣。谓彼虽得名为善士;如契经言:云何善士?谓若成就有学正见,乃至正定。云何胜善士?谓若成就无学正见,乃至正定,然其不得名善士趣;以彼尚远, 非能近趣胜善士故。唯不还者名为善士,亦名善士趣。彼是善士,又能邻趣胜善士故。由此义故,预流、一来非善士趣。有说:有学位中,若已越界,已得果者,立善士趣。预流、一来虽已得果;而未越界。有说:有学位中,若已越界,永断不善烦恼业者;立善士趣。预流、一来、二俱不尔。有说:有学位中,若已得果,  及永断不善烦恼业者,立善士趣。预流、一来不能如是,故不立善士趣。如不善烦恼业,如是有异熟,无惭无愧相应二果烦恼业亦尔。

有说:有学位中,若以越界、及永断五顺下分结者,立善士趣。预流、一来不尔。有说:有学位中,若已得果,及永断五顺下分结者, 立善士趣。预流、一来不尔。

有说:有学位中,若已永断非善士共有法者,立善士趣。何等名为非善士共有法?谓乐在家,爱恋妻子。贪着卧具衣服饮食。好着种种华鬘璎珞,及诸香等,涂饰其身。贮畜一切不净财物。所谓金银珍宝,仓库田宅,童仆作使,诸象马等。及以染心摩触骨琐众恶所集不净之身,而生净想,染习欲事。或时发怒,起加拳等,苦楚有情诸损恼业。预流、一来犹有此事,故不说在善士趣中。

有说:于有学位,若更不入黑闇牢狱母胎脏中,禀诸不净而为身分,生熟二脏中间住者,立善士趣。预流、一来尚有斯事。是故不立七善士趣。尊者妙音、作如是说:若学、已断欲贪嗔恚,不于母胎受迫迮苦者,立善士趣。预流、一来不尔。

大毗婆沙论:预流虽暂起恶业,而不堕恶趣

大毗婆沙论云:有余师说。若有不见恶行过失,妙行功德;彼堕恶趣。一切预流、如实知见善恶得失;由失念故,虽暂起恶业,而不堕恶趣。有作是说:萨迦耶见、未断未遍知,造恶业者;当堕恶趣。一切预流、萨迦耶见、已断已遍知;虽暂起恶业;而不堕恶趣。如世尊说若有身见已断、已遍知,具五功德:一者、障三恶趣,二者、遮五无间业,三者、解脱种种诸恶见趣,四者、无际生死、已作分齐, 五者、临命终时、心神明了。

俱舍论:预流决定不堕恶趣业 

俱舍论云:云何彼名无退堕法?以不生长退堕业故。违彼生长业与果故。强盛善根,镇彼身故。加行意乐,俱清净故。诸有决定堕恶趣业,尚不起忍;况得预流。故有颂言:愚作罪小亦堕恶;智为罪大亦脱苦。如团铁小亦沉水;为钵铁大亦能浮。

杂宝藏经 28:初果未断淫,不可能走路离地四指 

※本经说身能离地四指者,无有淫欲。所以别信初果走路离地四指的瞎说,因为初果未断淫。

如鸠留孙佛时有一仙人,名曰定光。共五百仙人,在于山林中草窟里住。时有妇人偶行在此,值天降雨风寒理极,无避雨处,即向定光仙所,寄宿一夜。明日出去,诸仙人见之,即便谤言:此定光仙, 必共彼女行不净行。尔时定光知彼心念,恐其诽谤堕于地狱,即升虚空高七多罗树,作十八变。诸仙人见已,而作是言:身能离地四指无有淫欲,何况定光,升虚空中有大神变而有欲事!我等云何于清净人而起诽谤。时五百仙人即五体投地,曲躬忏悔。缘是之故得免重罪。

当知菩萨有大方便,真是众生善知识。佛言:尔时定光仙人者,今弥勒是也。尔时五百仙人者,今长老等五百比丘是也。(出自杂宝藏经28 仇伽离谤舍利弗等缘)

大毗婆沙论:阿罗汉有梦 

大毗婆沙论云:问:何等补特伽罗有梦?答:异生、圣者、皆得有梦。圣者中、从预流果、乃至阿罗汉、独觉、亦皆有梦。唯除世尊

《显扬圣教论》九种清净 

尸罗清净:谓如有一善住尸罗及善守护别解脱戒。如法威仪行处具足,于小罪中见大怖畏受学学处。

心清净:谓如有一依戒清净远离欲恶不善法。如前所说,初静虑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具足住。

见清净:谓如有一具心清净鲜白无秽,离诸烦恼得住不动。为欲证得漏尽智故,观察诸谛如实了知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趣苦灭行道圣谛。

度疑清净:谓如有一依见清净,于佛法僧无惑无疑。

道非道智见清净:谓如有一依度疑清净得妙智见,唯佛所说僧所行道,能得出离。此复云何?谓能尽苦及证苦边。若诸外道所说之道不能尽苦及证苦边。

行智见清净:谓如有一依道非道智见清净得妙智见,知出离道有下中上,下者苦迟通行所摄,中者苦速通行乐迟通行所摄,上者乐速通行所摄。

行断智见清净:谓如有一依行智见清净得妙智见,谓我应断下中之行,及为发起上妙圣行。

无缘寂灭清净:谓如有一依行断智见清净,证得无余诸漏永尽。

国土清净:谓诸佛共有无上功能果能示现不可思议国土庄严极净佛思及极净菩萨思及思眷属法。

证果的信心、真伪、退果 

修行为了解脱生死,小乘佛教称为证果,共有四果。中国禅宗称为明心见性,后期的祖师更立下三关。佛在世时,已经有人怀疑佛所印证的二果圣者不正确(见附录杂阿含 990 经)。在佛灭后对四果的印证更是议论纷纷,后来发展到阿罗汉会退果,乃至阿罗汉可退至无果的说法。

大众部说:预流者有退义,阿罗汉无退义。……诸预流者,造一切 恶唯除无间。在等引位有发语言。上座部说:预流者无退义,阿罗汉有退义。等引位中无发语者。

从上面部派的见解差异可知,如今更加难判断修行人所证何果, 例如增上慢人的未证以为已证,以及已证果后退果。所以千万别自以为证果而告诉他人,因为你可能是未证以为已证,也可能证了退果,

怀疑你的人一旦发现你的烦恼再起时,他们将会耻笑你,甚至于把你赶出三门外。所以不要向人说你已证 xx 果,也要小心自我观察证和退, 以下是修证的问题:

善见律卷第十八说佛灭三千年内犹能证爱尽罗汉,可见目前证初果应当是绝对不难,别信认为不可能证果的论点。

1:真实证果随意向他人说,犯波夜提。

2:观因缘、观五蕴、观生灭、观十八界等,皆可证初果至阿罗汉果,然而,一般人观因缘破我见最快。平时多观因果、因缘、生灭、无常、苦、无我。

3:某一个修法让他证阿罗汉,不等于你修了能证罗汉。

4:追求果位而自以为修证,是增上慢,并非大妄语。

5:修观后必须经过一番磨炼,才能确定烦恼是否断除。

6:见道可以顿见,所以初果可以速证,破我见最好的修法是观身心的因缘。入定、念佛、持咒非修慧故难见道。

7:修道必须渐修,即贪嗔只能渐断,所以应当经常修四念处、观五蕴及观心生灭。

8:烦恼属因缘法,因缘不可断灭,以无生缘称为断烦恼。只要失去正念正知,烦恼就有因缘再度生起。

9:定力退失,则正念也退失。正念退失,则烦恼得生缘。请记牢: 烦恼的改造及正念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0:每天早晚检查定力是否退,退了赶快修回来,必须每天不离正定,才有办法在生活中具足八正道。

11:唯有过出世间的八正道生活,才可能证阿罗汉。

13:世人以博学为师。修道者以戒为师,依止四念处。

14:证阿罗汉之前,心勿与色会,不然祸生。四十二章经曰:佛告沙门。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

15:对于证果与退果若有疑问,请看《异部宗轮论》或《异部执论》,不要道听途说。

16:不要以开悟或证果而自满,要以心无烦恼为自在。

17:要以烦恼减轻、智慧增长为成果。别误以为修完一个法门了、修完多少座、闭过几次关,以此当成修行成果。

18:众生各有因缘,菩萨行持更是难思议。有人表面上虽未修定慧,可能一入定就是四禅,一修观就证果。所以,别以为你有戒、有定,他人无戒、无定怎么比得上你。

19:有缘者先开悟或证果,道行不一定比后来者更高。

20:除非是阿罗汉,不然你还有我慢、贪、嗔、掉举、怕死。

21:你所崇拜的老师绝对不具足一切智,别以为你的老师有修有证,就迷信他的一切,以他的话为权威。

22:你想当圣人吗?先请一切人调查与研究你的一切缺点。因为圣人不怕调查,还是先让别人证明我无缺点吧!

23:金刚经说证果者不会认为我得初果,乃至阿罗汉果,因为无有我是得果者。

24:不论老少、智愚都能证得四果。大智慧的如舍利弗,最愚笨的如周梨盘陀伽。年龄极老的如一百二十岁的如须跋陀罗,年轻的如七岁沙弥均头。

25:证果的快慢是个人因缘成熟,是极不一致的。阿难追随佛一生只证初果;而快者在一个晚上就证悟阿罗汉果。

26:好多修行人证得初果或二果、三果后,因为业力等因缘,就停顿不前了。

27:增上慢人的未证以为已证,因为增上慢人往往因好胜、自我暗示、求脱心切而误以为证。

28:一般人无法准确衡量某人证何果位,如杂阿含经(990)说: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损减,唯有如来能知人耳。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